美的好朋友

保養品的減法原則:醫師跟保養品銷售商的思維根本差異-從化妝水是否需要談起

昨天寫的那篇化妝水文,引起了不少的迴響。裡面有些內容,在我們發出的當下,可能因為語意的過度簡化,似乎造成了一些網友們的誤解,實在非常不好意思!我們會對那篇文章進行一些修正,並利用這個機會,談談醫師跟保養品業者的思維差異。

 

什麼是理想中的「清潔」、「保濕」與保養?

不管是醫界還是保養品界都認為「清潔」、「保濕」做好,接下來才能做到「保養」。但什麼樣的產品能做到最好的清潔?什麼樣的產品能做到最好的保濕?什麼樣的產品能做到有意義的保養?實際上很難去得到驗證。

例如,優秀的清潔產品,應該在不過度破壞皮膚正常的弱酸性皮脂膜的狀況下,幾乎完整洗去累積在皮膚上的化妝品、髒污還有已經要代謝掉的老舊角質。

而優秀的保濕產品,我們會期待他在皮膚的表面以及角質層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保濕,並且不導致正常的「天然保濕因子流程」遭受到干擾。天然保濕因子流程可以看這篇「角質全攻略」。

好的保養品我們則希望它能夠利用各種保養品的遞送系統,有效將「有意義、且安全的保養成分」穿過皮膚天然屏障,送入皮膚系統內,並在一個安全的濃度下發揮作用。這個部分應該是醫界跟保養品業者的「共識」。

 

保養品銷售商的自然傾向:想辦法拉高總銷售金額與利潤,傾向加法

業者是負責開發產品,努力達到上述期待的效果。而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在這裡我要強調商業利益不是不好,但要合理),業者很自然會傾向開發出更多產品、傾向讓你使用更多產品,因為這最符合商業利益。他們是真心的想要害人嗎?那也不一定,只是大家應該都聽過關鍵績效指標 (KPI, Key Perfomance Index) 吧?當公司高層討論,股東們期待明年KPI的營收要增加30%,那底下的人可以怎麼做?增加產品線、開發新產品、下更多的行銷廣告、鼓勵使用者用更多產品….等等,這些都是很自然會發生的事情,我們不用「邪惡」去看待它,它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下」,很自然會發生的事情。但不一定是好事就是了。

例如光是洗臉,可以有N百種的洗面乳,有一堆洗臉機、音波的、金屬離子的巴拉巴拉。保濕可以有水劑、乳液、凝膠各種形式,再加上不同成分訴求,就是數不清的排列組合。保養就更複雜,除了劑型跟成分以外,如何導入的相關技術,更是講到天花亂墜。製造端結束後,就到了行銷跟銷售端。行銷跟銷售端會發明各種名稱、用各種示範,讓你覺得就是要照他這樣用,增加使用量。

隨便舉個例子:牙膏要用多少?實際上你需要用的量並不多,通常一個花生米大小就可以讓你刷整口牙齒了。但你實際上會怎麼使用牙膏?很多人都是拿起牙刷,擠上一條蓋滿整個牙刷的量。為什麼要這麼多?誰教你的?是業者在電視廣告上給你的暗示啊!每個牙膏廣告都是這樣的擠法不是嗎?

但在這樣的銷售為主的化妝品業界思惟下,到底是什麼有效?什麼沒效?什麼安全?什麼不安全?其實整個化妝品業界,多數狀況下沒辦法給民眾以及醫界一個好的答案。

加上現行法令下化妝品只要不宣稱「療效」,那就只要遵守相關管理條例,使用公告核准的成分,限制在一定的濃度範圍,並不用提供任何安全性或有效性的證明。但在醫藥界,只要是你要將一樣「藥品」上市,就要進行非常嚴謹的動物實驗、人體臨床實驗去驗證有效性及安全性。所以醫師往往可以比較有信心地告訴你,什麼藥品會有效,什麼藥品對你好,但是不容易告訴你哪間產品好,哪家產品爛。所以大家也不用來問哪間是不是比較好。我們只能說,沒實驗過,沒人知道。最多是從成分,加上你的膚況去評估這個產品是否可能適合,或不適合你。

 

醫師的自然傾向:嚴格看待產品安全性,並負責後續的照護,傾向減法

醫師的專長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以及「治療」。因此在這樣的角色上出發,醫師在化妝品、保養品的角色通常是負責在安全性上去提醒民眾,並在真的出狀況的時候負責治療。

另外,如同我們老是碎念的,「保養是科學,不是儀式」,在不確定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狀況下,醫師自然會傾向希望你的每個保養步驟都是「安全」、「有效」的。

銷售商可能希望你買洗臉機、洗面乳、清潔化妝水、保濕加強導入化妝水、化妝棉、導入儀、再加上多種高價保養品,來達到清潔、保濕、保養這三個目的。

但醫師就會想要你仔細想,洗臉機有必要嗎?安全嗎?這個洗面乳有必要嗎?安全嗎?有沒有其他簡單便宜做法?清潔化妝水有需要嗎?為什麼不是洗臉直接做完就好?保濕導入化妝水有需要嗎?為什麼不是洗臉後直接用好一點的保養品就好?有需要用導入儀嗎?真的能導入嗎?如果導入了,導入的都是你需要的東西嗎?這個高價保養品有需要分三種嗎?有沒有更便宜有效的產品?

在這樣的思考方向下,醫師就會變成傾向「保護民眾」。畢竟市面上有問題的產品很多,不當的使用狀況也很多。如果你花了錢還傷了身體,醫師可能反而希望你乾脆什麼都不做還安全些。

我們再回到化妝水這個議題。化妝水其實並沒有一個「定義」。你拿一瓶純水,要說它是化妝水,也完全可以。加入化學去角質成分,就是去角質化妝水。加入保濕成分,就是保濕化妝水。加入美白成分,就是美白化妝水。加入一些可增加角質通透性的成分,就是導入化妝水。但加了什麼,加了多少量,在現在的標示下,常常只有業者自己知道。至於有沒有效,可能連業者都不一定知道。

所以有關化妝水,我們只能說,希望大家思考它對於你「自己」是否有使用的必要性。它不是一個「不必存在」的產品,在合理的配方與安全的使用下,它可以是清洗、保濕、保養過程中的一項工具。化妝水濕敷也不是真的不行,但我們不主動推薦它的原因是:很複雜,伴隨風險過多。除了成分的安全性、皮膚的敏感問題外,還有大量水份進入角質後,可能導致角質通透性增加,反而進入了一些不必要的物質。所以它其實不是「一般民眾」很適合自行嘗試的方式。效果好的人可能不錯,但有些人可能反而出問題,而且也不是沒有其他方式可取代這些所謂的保濕導入效果,因此醫師並不會「主動推薦一般民眾做化妝水濕敷」。如果有某一個很好的產品,而你的膚質也適合,那要做也不會不行。但千萬要記得,有「過敏」、「感染」、「開放性傷口」的人千萬不要自行濕敷喔!

或者大家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判斷依據。皮膚是很敏感的,如果用了產品不好,或方式不對,皮膚會自己告訴你。若是出現紅、腫、熱、痛、癢、脫屑或任何其他不適,通常就是皮膚在警告你不要再亂搞啦!

這篇文章,希望不要冒犯到相關廠商或銷售業者。我們很努力儘量把它講到持平,我們相信多數人都是好人,但在不正常的環境下,就容易讓人被迫在有意或無意的狀況下扭曲了自己。我們要改變的是有問題的體制,而不是針對任何個人。不改變體制,殺了一個壞人,壞的體制還會產生千千萬萬個壞人的。

希望這篇文章的分享,能讓大家一起思考這個議題。當民眾都更會思考,更不被話術所蒙蔽,這樣業者才會更努力研發好產品,而不是研發更多話術囉~

隨便舉個例子好了,法規說不能講「換膚」,所以一堆產品都說「煥膚」。不能講 DNA,所以就有業者自己寫 D.N.A 或者 R.N.A被檢舉就說我這個又不是在講真的 DNA 或 RNA,玩這種招數,真的有時候我們看了也是哭笑不得啊!

 

延伸閱讀:

保養品與健康產品商業邏輯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