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好朋友

三步驟分出你是哪種黑眼圈!黑眼圈的成因、分類、預防與治療全攻略

上次我們講了臥蠶、眼袋、淚溝、瞼頰溝、印地安紋怎麼分之後,大家就開始瘋狂追問「黑眼圈」的問題。為了避免Line@被問到爆炸,原本放在比較後面的黑眼圈,只好提前到今天寫了~

黑眼圈會讓人困擾的主要原因,就是會讓人感覺「看起來很累」。其實你不一定是真的累,但有黑眼圈氣色看起來就是差,所以大家瘋狂想要用化妝或者是醫美方式解決黑眼圈。很多人應該都有被說:「你怎麼看起來這麼累?」的經驗,然後你就會開始很緊張,覺得一定要處理這個問題。

但是提醒你,一定要先進行鑑別診斷!世界上有一種累,叫做「媽媽覺得你累」,這跟你小時候「媽媽覺得妳冷」、發育期「媽媽覺得你瘦」是一樣的,如果都只有媽媽說的話,那你就當作是愛就好XD但如果是很多人都這麼說,那就要注意了啦~~~

照規矩,我們要講處理方法之前,一定要先講基礎生理解剖。黑眼圈一般來說被認為是:「眼下到眼眶骨看起來暗沈的區域。」

 

黑眼圈的成因

那到底為什麼會看起來暗沈呢?這就是我們用心良苦之處啦!我們堅持要放在美白全攻略1之後寫,是有原因的!首先你要先知道,為什麼會「真的黑」,或「看起來黑」?

以上這些狀況都算真的黑。

也有些只是「看起來黑」,主要是凹陷造成,這個看圖比較明顯:

 

如果淚溝明顯、蘋果肌流失嚴重、眼袋跟臥蠶或眼袋跟淚溝之間的凹陷大,先天眼眶凹陷,或老化使眼眶骨流失凹陷,整個黑眼圈的部位看起來就會更凹進去。看起來凹,顏色就自然會看起來更深了。因為保濕不足、膠原蛋白流失、肌肉張力過強產生的細紋,也會加深陰影。

這就是個相對的,光影的問題。有關光影的問題要搞清楚,還不熟的請看這篇臉部超科學回春!光影、老化與比例對外觀的影響。了解上述的狀況,接下來我們要進入醫學上的分類以及治療囉!

黑眼圈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三種類型: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但最多的狀況是「混合型」,也就是混合上述的多種因素。

 

色素型黑眼圈成因:要分先天跟後天

色素型黑眼圈顧名思義,就是色素累積在眼睛下方的皮膚內。會造成色素累積的原因,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則是後天造成。

在中東跟亞洲人種的基因,有不少比例的人天生「上下眼皮」都會顏色較深。東南亞民族,像是多數的台灣人,也常都有類似的上下眼皮色素過深的狀況。

另外我們都知道,過度曝曬、摩擦跟發炎反應,也會產生黑色素累積。異位性皮膚炎、慢性的尋麻疹或者反覆的濕疹,這種慢性、反覆的發炎,久而久之就會累積許多色素沈澱。如果有發炎,通常會伴隨發紅、發腫、發癢、嚴重的會刺痛。表皮則摸起來可能粗糙,甚至伴隨著脫屑。另外有些人是「接觸性皮膚炎」,某些化妝品、睫毛膏的化學性刺激,也會引起發炎!特別是睫毛膏,一定要避免碰到眼皮喔!

 

色素型黑眼圈預防及保養-需要擦黑眼圈眼霜嗎?

色素型的成因是「天生」和「發炎」,天生只能就只能靠防曬,發炎就是要盡力控制發炎情形囉!

你可以這樣做:

  1. 防曬。這一定要擺在第一位。有關防曬知識,可以看這篇文章
  2. 適度保濕。挑選成份單純、價格合理的眼霜或面霜即可。
  3. 避免亂搓亂揉眼睛造成過度刺激。
  4. 長期飲食或藥物控制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
  5. 儘早處理濕疹這類的皮膚感染。
  6.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
  7. 特別注意睫毛膏,不要讓它接觸到眼皮或眼下肌膚喔!

 

色素型黑眼圈治療-黑眼圈雷射有沒有用?

當然有人一定會說「啊我就已經色素沉積了怎麼辦?」如果是因為發炎這類的原因引起,在控制發炎反應之後,可以選用一些有美白成份的保養品,哪些是美白成份呢?含有維生素C、杜鵑花酸、熊果素…這類成份的都行。但在選用時,務必注意是否有全成分標示,也要注意是否適合自己膚質。嚴重一點的話,可由醫師開立淡化色素外用藥膏,或者是使用可淡化黑色素的雷射治療。

如果是天生的,通常建議「不要過度治療」。因為這是天生的膚質,過度矯正,反而容易發生不樂見的併發症。建議多多保養,重要場合時適度使用化妝技術遮瑕就好。

 

血管型黑眼圈成因:其實不只有過敏

血管型黑眼圈主要是因為「眼周血液循環不良」。眼睛表皮的血液循環跟鼻部的血液循環是相通的,所以鼻子過敏腫脹,導致鼻部血液循環不佳,就會間接導致眼表血液循環不佳。血流不順,就會瘀塞,長期就會血管擴張。

 

台北市衛生局統計過,1985年幼童有過敏性鼻炎的比例為7.84%,到了2007年增加至50%,到2016的現在有過半的孩童都有過敏性鼻炎。加上台灣許多人天生色素就多,導致有黑眼圈困擾的人暴增…

但是血管型黑眼圈不只是過敏才會產生喔!只要是「讓眼周血液循環變差」的原因,都可能導致血管型黑眼圈。很多人應該都有過大哭、失眠、用眼過度、吃太鹹、灌太多水之後,因為眼睛水腫,接下來黑眼圈就浮出來的經驗吧?另外女生比較吃虧的是月經來潮之前、懷孕、更年期也都可能水腫產生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預防及保養-黑眼圈熱敷有沒有幫助?

如果你是過敏引起的血管型黑眼圈,那「控制過敏」是首要工作!

其他你可以做的是:

  1. 避免用眼過度。每三十分鐘最好就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2. 不要吃太鹹。這不只對水腫有幫助,對身體也好。
  3. 大哭你可能難以避免,但別熬夜你一定行。
  4. 適度輕輕按摩,也能緩解局部水腫。切勿重壓,反而會惡化喔!
  5. 熱敷也能幫助血液循環,但「溫」就好,不必到「熱」啊!

 

血管型黑眼圈治療

有些血管雷射對於去除微血管增生會有幫助。但是在眼周附近的治療還是比較困難。所以預防要比治療簡單多了,年輕的時候就要防患於未然啊~

 

結構型黑眼圈成因

上面提過,這邊再強調一次。這是「假的」黑眼圈!如果淚溝明顯、蘋果肌流失嚴重、眼袋跟臥蠶或眼袋跟淚溝之間的凹陷大。先天眼眶凹陷,或老化使眼眶骨流失凹陷,整個黑眼圈的部位看起來就會更凹進去。看起來凹,顏色就自然會看起來更深了。因為保濕不足、膠原蛋白流失、肌肉張力過強產生的細紋,也會加深陰影。

 

結構型黑眼圈預防及保養

如果是天生的臥蠶肥大、或先天型眼袋,那沒啥可預防保養的QQ先天的眼眶凹陷或老化的眼眶骨凹陷,目前也真的難以預防。但如果是細紋造成的陰影,就可以透過保濕適度的按摩來保養囉~

 

結構型黑眼圈治療

根據不同的結構因素,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

  1. 臥蠶太肥:可以考慮肉毒桿菌素注射。
  2. 淚溝太深:可以考慮注射填充物質(但要小心打出一條毛毛蟲,技術很重要!)。
  3. 眼袋太大:可以考慮進行眼袋內開或外開手術。
  4. 眼窩凹陷:真的很難處理,通常建議不要亂治療,化妝技術加強一點比較實在。
  5. 眼部細紋:動態紋可使用肉毒控制,靜態紋可考慮少量填充物質注射。

只要外觀上凹陷或不平整的狀況改善,結構型黑眼圈就能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

 

多數人都是混合型,怎麼知道我是哪一型?

我知道大家都想問這題啦!這邊就教幾個簡單,自己可以在家拿鏡子就試著判斷的方式~

用手摸摸黑眼圈

如果有粗糙、脫屑,比較會是色素型。如果摸到一小塊脂肪凸起,那比較偏向眼袋造成的結構型。

 

用手壓壓黑眼圈

如果輕輕按壓,發現顏色會變淡,那就偏向血管型。因為微血管再按壓的狀況下,血液被擠開,顏色就會變淡。但是如果已經很嚴重的血管型,就不一定有辦法這樣測試。但嚴重到這種程度,通常你仔細看,就真的看得到血管了…

 

照鏡看看黑眼圈

如果上下眼皮都呈現黑,或很小的時候就黑,那可能是天生的色素型。如果整個區域的高低起伏大,看到明顯凹陷,那就偏向結構型。如果看到很多細紋,就再看看是笑起來才有細紋,還是不笑就有。如果笑起來才有,那是動態紋。如果不笑就有,就是靜態紋。

了解自己偏向哪一型,就趕快往上爬,去看看對應的預防保養與治療吧!

But,黑眼圈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黑眼圈最常見的一定是「混合型」,而且相關成因多到爆炸,所以如果有任何產品跟你說「輕鬆改善黑眼圈」,請直接拿著這篇文章去打臉!那百分百是誇大不實廣告!

 

 

上完課,照例一樣要隨堂考試!

Q1:讓自己有充足睡眠就不會有黑眼圈嗎?

A1:說不會的出去蹲啊~就跟你說多成因了咩~睡飽只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環,緩解部分的血管型黑眼圈。

 

Q2:眼霜是不是比面霜適合拿來擦黑眼圈?

A2:不一定。成分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業者會強調「眼周特別敏感」,但實際上,你如果是敏感型膚質的人,你全身皮膚都容易敏感。你總不可能拿眼霜去擦全身吧?所以挑選低敏感性、低刺激性的產品才重要。另外許多眼霜跟面霜的成分其實差不了太多,可能只是把某種有效成分濃度調高一點,但就賣你高好幾倍的價錢。這就要大家自己精打細算,仔細評估啦~

另外,眼霜也是不實廣告排行的常勝軍!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前幾天公布今年上半年的違規廣告,「Jumelle皺效賦活眼霜」就在單項產品違規廣告排行榜封王!

 

Q3:最近聽說天然物質敷眼睛比較好,是真的嗎?

A3:要看是什麼物質。其實所謂的「天然物質」常常都是非常多種物質的混合。例如之前流行過牛奶濕敷黑眼圈。牛奶本身含很多種不同蛋白質,如果你的皮膚對其中一種蛋白質過敏,那就麻煩囉。所以要玩這種天然物質,醫生基本上不太建議。但如果真的很想玩,只要出現紅、癢、刺激的情形,拜託就趕快停。如果有人跟你說那個紅癢是在「排毒」之類的,這根本就是詐騙集團啊!

 

上完今天的課,有沒有覺得很充(ㄐㄩㄝˊ)實(ㄨㄤˋ)呢XD

其實還是很多預防、保養跟處理的方法啦!但一定要搞清楚,用對方法,才不會花了大錢又沒效果啊!

請各位大德跟著我唸一下底下的黑眼心經:黑眼圈~止止,魔咒消~預防治療速速前!

黑眼圈治療絕無特效藥,無法完全消失,只能力求改善。黑眼圈多成因,簡單改善不可能!積極預防,適度處理才正確!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