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好朋友

2年賠掉 300 萬,MedPartner想分享給讀者和內容創業者的血淚經驗

各位 MedPartner 的朋友(或仇家?)大家好,我是 MedPartner 的負責醫師。MedPartner 滿兩年了,雖然實際上開始籌備的時間還更久,但姑且我們就以第一篇文章正式發布的日子當作兩週年的紀念吧。

在去年開始做內容的訂閱集資後,我就一直在想,也許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把我們做成功,或做失敗的經驗都整理出來,讓所有的讀者,還有關注我們的朋友,或其他的內容創業者們可以記取教訓,一起見證這個團隊的成長,或者是死亡的過程。

但實際忙起來,真的是沒日沒夜,所以我們的第一篇檢討報告,在今天才交給大家。要先聲明的是,裡面有許多辛酸血淚和負面能量,很多真心話如果傷到一些人,也請海涵,我就想到什麼講什麼,大家就加減看吧。如果可以對某些人產生幫助,那寫這篇就值得了。

 

2年怎麼賠掉300萬?照著這麼做就可以了!

2 年是怎麼賠掉 300 萬的?很多人可能會對這件事情感到好奇。事實上是,這一點都不難啊,如果把我自己少去看診投入這項工作的收入算進去,就已經賠上超過 600 萬了。再如果沒有 3000 多位朋友參與我們的訂閱計劃,要賠上的金額就逼近千萬了。

剛開始要做的時候,那時的我真的是好傻好天真。我心裡想的很簡單,反正我就自己查文獻、自己寫,然後再貼點錢找個設計師幫我畫畫,這樣應該就行了吧?但實際真的撩下去之後的各種變化,再加上我自己處女座的性格,才知道事情絕對不是我這個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 …

要算出這個數字,就要先了解維持 MedPartner 這樣規模,這種專業程度的獨立媒體運作,需要多少成本。

要搞一個這麼專業的獨立媒體,我們需要一位全職的醫師、一位全職的藥師,加上一位全職的營養師。再加上兼職的博士後研究員、碩士級研究員,還有化妝品配方師。要將專業的內容講成人話,或用更低門檻的方式讓更多人理解,我們要再聘請平面設計師、動畫師、插畫師、企劃、專案經理。要讓網站更順暢,更多的資料以及更快的查詢服務,我們就需要 2-3 位工程師。

這樣加起來,一個月的人事支出就已經要 50 萬元,而且醫師是沒領薪水的。其他各種雲端服務、網路、水電、辦公室租金、資料庫購買 … 加起來,大概就需要 60 萬元之譜。

而我們的訂閱人數雖然有 3000 多人,每個月金額約在 40 多萬元,但扣除掉相關的金流成本、回饋品成本 … 等必要成本,實際上能投入內容製作的部分,大概剩下 30 多萬元。剩下的 20 多萬元,就是我必須自己在貼錢面臨的大洞。(這個數字有時會因議題而有波動)

有人可能會說,誒啊那個什麼什麼健康媒體,人家沒有這些全職專家,不是做得很賺錢嗎?這樣說也是對啊,但如果沒這些專家,你怎麼知道自己寫的東西對不對?別人在文章底下掛「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就覺得可以免除對內容正確性要負的責任,但我們不行啊!我們出來做事,不就是因為覺得現狀是有問題的嗎?如果跟他們一樣我乾脆就不要做啦。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一個教訓就是:

如果你想認真做內容的話,很貴。如果你要做的專業的內容,超級貴。千萬不要低估做好一個獨立媒體的成本。要有一個完整的編制,一年 600-1000 萬是基本起跳價。

 

既然要花這麼多錢,我們為什麼要做?

為什麼我會想做這件事?事實上,我不是做這件事情的第一人,早在 30 多年前,就有一群台大的前輩醫師們做過了。他們當年辦了一本「健康世界雜誌」,我曾經去圖書館翻過,因為真的都是專家自己寫的,因此內容正確性很不錯,品質也高。他們曾經轟轟烈烈做了很多年,只是後來不敵數位化的浪潮,現在已經式微。

後來就是大家熟悉的許多網路醫療媒體的竄起,這些媒體就再也不用醫師當總編輯或全職編輯了,頂多是類似顧問的角色。每一家這類的媒體,都會說自己是以「民眾的健康」為出發點,但實際上看了我們常常是哭笑不得。每次病人來診間,跟我講一些奇怪的醫學觀念,我只要一問是哪聽來的,病人拿出手機,常常就是這些所謂的「健康網站」提供的錯誤資訊。

大量的錯誤資訊都從類似的來源被生產,這其中必定有個結構性的問題。因此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想要系統性地搞清楚,為甚麼這個「說要促進民眾健康」的結構,反而是大量產生問題資訊的來源?

仔細去看他們的收入來源,幾乎都是廣告跟業配。再去看看他們的編輯團隊,幾乎找不到相關領域的專家。再翻閱相關的內容,如你也所見到的,這些內容就是上述問題的總和。收了錢就要替廠商講話,但沒有真正的專家,也沒辦法對問題的內容把關。但你覺得這樣的內容,到底最後是幫助了誰?

這整個過程讓我感到毛骨悚然,猛然想到先前聽過的一句話:「在網路時代,你若不是顧客,那你就是產品本身。

這句話可能有點難懂,舉個例子吧,Facebook不跟你收錢,但他們把抓住你眼球的時間,還有你的使用記錄和資料,當作產品賣給廣告商。

搞懂了這點,你再想想,這些所謂的「醫療保健媒體」不跟你收錢,那他們怎麼過活?不就是用聳動的標題騙你進來點閱,然後好一點透過廣告,不然就是用內容的置入,再糟一點是根本顛倒是非,或創造不必要需求的置入,來跟廠商收費,或者讓你買單。

內容的製作就是要錢,誰付你錢,你就對誰負責。當民眾不再付錢,那民眾自己其實就是產品本身。

這是我在這觀察的過程中,學到的第二件事。

也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跟讀者收費,或自己貼錢。和廠商收費不是不行,但如果收錢就丟掉良心那就不行。若是要和廠商收費,就必須訂定出明確的標準,讓廠商無法影響編輯內容,並且廠商收費的比率要夠低,低到我們即使根本不拿它錢都不痛不癢。但這不容易,所以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收廠商來的錢。

 

有了讀者後有很多變現模式,為什麼要選作訂閱?

莫名其妙把自己的肝臟和金錢燒了快一年後,我們也累積了一些讀者,網站也有了一點流量。在 2017 年 4 月,為了讓 MedPartner 能夠長久運作下去,為這個社會真的留下些什麼,因此我們必須選擇方式取得收入,才能養活這個團隊。必須說,創業這件事情一點都不浪漫,在真的開幹前,我每天都可以琴棋書畫詩酒花,但真的幹了之後,面對的就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了。

要怎麼取得收入,這我不是專家,所以我去請教了很多位專家。雖然很多前輩的意見後來是沒有採用,但都在我們思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在此我要對他們致上深深謝意。

媒體的變現模式,不外乎跟讀者收費、跟廣告主收費,或者是打造產品這幾種模式。但每種模式都各自有其優點和缺點。

跟廣告主收費的方式有:

這些收入都是合法的,也沒什麼錯誤。但我們覺得現在健康相關媒體的問題,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收入的比率高度偏向廣告主,導致這些媒體幾乎成為廣告主的發聲筒,而不是真正健康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我們在思考後,很任性地決定不走這條路,踏上另一條壯烈的不歸路(誤)。

跟讀者收費的方式,舉例來說有:

我們覺得跟讀者收費,這樣我們就只需要憑著專業跟良知,對讀者負責就可以了。但跟讀者收費的模式,在近年來不是好走的路。

像雜誌一樣,走內容付費,也就是付錢才能看,是一種模式。但是我一直認為,我們今天可以有能力分享這些知識,奉獻這些能力,都是家庭、學校、社會…數十年來給我們的栽培才有辦法。我們分享的所有知識,也是許許多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都不應該被少數人所獨佔。知識該被用來分享,而非掠奪是我們的理念,這也是我們決定走「訂閱集資」路線的主因。我們夢想著,從這些內容受益的孩子們,將來有人長大,可以記得當初有人為他所做的,再付出更多給更多需要的人,那真的會是最美好的事。

在訂閱集資這條路上,雖然有些人走得算成功,例如不少 Youtuber 也都搞訂閱,或者是辦實體見面的活動,也做得不錯啊!但坦白說,在我心目中,這還是比較像「網紅經濟」,而不是我期待的「一群人一起付費產出好內容」。

我們研究過,如果你走網紅的訂閱模式,平均每個訂閱者的訂閱金額可已到每月300多元甚至更高,但如果不搞網紅的訂閱,比較像是端傳媒、報導者,或者是 MedPartner 這種,以我們內部的數據平均每位訂閱者的訂閱金額會在 130 元左右。

所以如果稍微敲個算盤,就會知道,如果走網紅路線,收入應該會多很多,但這時候我的老症頭又犯了… 我在想,過去快一年的時間,我們糾正了很多所謂「網紅」的錯誤言論。網紅本身不是錯,但是網紅講錯了話就是錯,如果是為了錢亂講話那更是錯中之錯。但社會上有個奇妙的現象,就是未必相信真正的專家,但很相信自己喜歡的網紅說的話。

可是這有問題啊。大家看 MedPartner 的文章,可以相信我們的原因,不只是我們是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更重要的是,我們講的事情都有一定的證據,而且通常會附上文獻讓你查證。雖然我們知道根本沒什麼人會查證啦,但這個動作,其實想傳達的是:請不要全盤相信任何人,請相信科學證據

人就是會犯錯的,即使是科學家也會。但科學家的好處是,我們是很樂意承認自己錯誤的一群。如果我寫錯了,或者是日後的研究證明我現在講的是錯的,我們會非常開心承認錯誤,並且改正,而且興奮於我們的科學與文明又往前走了一步。

但如果你相信的是網紅,或各種程度的偶像,那事情就不一樣了。就我們的觀察,許多網紅為了維持形象跟集體的崇拜,往往是不太願意承認錯誤的。現在民眾很不相信媒體,比較相信網紅,但如果網紅講的東西錯了一堆那怎麼辦?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網站有很多專家一起寫文,但我們到目前為止,在想不出更好機制前,我們都不清項曝光或宣傳個人的原因。打造一個名人或網紅比較容易,但是讓大家一起學習,從事實與證據中使用邏輯作出合理的推論,並且系統性思考複雜的議題,相對要難上許多。但這種精神,卻是學校最沒有教,也是這社會最缺乏的。正因如此,這也是我們最想推動的。

基於上面種種可能看似太過堅持的理想,在眾多取得收入的方法中,我們選擇了訂閱集資,並且選擇了其中更難做的「非網紅」方向的集體創作模式。

在此要特別強調,我不是要批判「廣告」是錯的、「置入」是錯的、「網紅」是錯的。這幾件事情都「可以是對的」,但如果是「不實的廣告」、「誤導的置入」,或者是「收了錢就亂講的網紅」,那就是錯的了。

要做哪一種,這只是價值的選擇。你選了某一條路,就要承擔相關的好處跟缺點。我們選擇訂閱集資這條路,是因為我們想解決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不好的」廣告、置入和網紅造成的,所以我才希望,透過這個價值選擇,希望引起更多的思考,而決定不走這幾條路。

實際上還是有不錯的媒體和網紅,我們近期也正在努力和一些網紅接洽,希望透過彼此的交流,讓他們在代言時,可以更小心自己傳播的內容是否有誤,這也是我們希望傳播正確知識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想做媒體,訂閱集資是一個方式,但千萬要想清楚,這是相對難走許多的路。如果你有網紅特質,其實當網紅會相對容易變現。這一切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好壞,端看你的價值選擇。

這是我學到的第三件事。

 

路線的選擇:多寫保養就好?還是關心整個醫療保健?

「MedPartner一開始寫的內容主要跟醫美、保養為主,為什麼後來寫了很多保健、營養、用藥還有常見疾病這類的知識文呢?」

這真的是我們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大家會這麼關心,其實是有道理的,我們也非常感謝提出的朋友。因為事實上,如果以媒體經營的角度來考量,媒體關注的議題應該是「越明確,越有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媒體的變現能力,取決於讀者是什麼樣的人,還有讀者對你的黏著度。在臉書以及各種演算法的機制上,關注的內容越明確,會比較有演算法上的優勢。而關注的內容明確些,也越容易被覺得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信任感可能會比較高。

關於這點,我們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在內部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大概花了三秒鐘,就決定要把關注的領域放大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成立的初衷,就是想要解決醫療、保養、保健、瘦身 … 這些泛醫療領域錯誤資訊太多的問題。

策略上,我們確實可以先多做某個領域,取得資源之後,再多關注其他領域。但每次只要看到錯得離譜的東西,我們就受不了啦,加上這個團隊的成員本來就是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化學博士 … 的組成,目前我們關注的領域,也都在我們的專長範圍內。

當然我們在其他媒體經營者眼中的荒謬也不是只有這樁啦,直接對其他媒體開砲,或者是對環保與人權等議題作出明確表態,應該也是很驚世駭俗。但沒辦法啊,醫療人員關心民眾的健康,怎麼可能不關心他所處的環境?環保很爛、缺乏人權的國家,民眾怎麼可能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因為覺得該做,所以我們就做了。大概是這樣。

但必須說,這只是我們基於理想性上的選擇。

如果有其他人想做類似的獨立媒體,我會真心建議他做的議題越明確越好,不然會把戰線拉很長,資源砸得多很多,取得回報的機會可能反而降低。

請千萬要三思而後行。

 

該做即時還是深入?如何選擇題材?

該做即時報導,還是深入報導?這件事情一直是個大哉問。我們聽說過有些媒體會要求記者一天要發 8-10 則的即時新聞,但光用想的,就覺得實在太扯了,一天也才幾小時工作時間,都不要算從各個現場移動的交通時間,這樣每則新聞都只有不到一小時可以處理,那能做出什麼樣的新聞?這也是大家現在看到許多媒體報導亂下標、不查證、不做進一步研究的主因之一。

我們觀察後發現,在醫療保健領域中,其實根本「不缺資訊」,但缺的是「正確、優質」的資訊。因為有利可圖,廠商跟媒體很樂於釋放各種「看似資訊的廣告」給民眾,但正確性常常都會有問題。

因此一開始我們就決定,除了「疫情」和「食安」相關的議題,必須快速讓民眾知道並掌握,因此可能需要做即時以外,其他的內容我們都寧可把它做深、做好,透過更多的編輯跟圖片、影像的設計,讓正確的資訊真正去幫助需要它的人。

舉個例子,某個流行病突然在台灣爆發,或者是某個廠商使用了違法的成分,這事情你會需要快點知道,避免受害。但是某個英國研究或者是哪位日本醫學博士今天又講了什麼,你有急著在今天就知道嗎?過幾天等我們查閱相關文獻,仔細研究後再告訴你可不可以相信,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但這樣幹,其實也是某種程度上違反了市場上的主流,先發布的錯誤資訊可能先搶佔了很多人的眼球,等我們查證完再發布的正確資訊,反而點閱就沒講錯的媒體好了。我們常對這件事情感到無奈,但只能堅持下去。反正能多幫助一個人是一個,無緣的話,我們至少也盡力了。

至於我們選擇的題材,其實要非常感謝許多醫療同業還有讀者們提供的問題。像我們這一年來寫了不少保健食品相關的議題,就是因為以往在醫學院的教育中,即使你是醫師或營養師,對於保健食品只會學到一個大概的架構,但是深入對每個成分到底有什麼好處或缺點?民眾可以期待什麼?不該期待什麼?其實都需要進一步的證據。所以我們做的事,有點像是幫所有的醫師、藥師、營養師一起讀文獻,然後整理出一份資料,讓大家被民眾問到這類問題時,可以更有信心地回答這些問題。

當然我心裡想的更是,可以駁斥那些只想賣錢的人的謬論啦 …

 

賠這麼多錢,你們到底是公司還是非營利組織啊?

這也是我們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人看我們賠很多錢,都會想問,那為什麼你不乾脆做非營利組織(NPO)就好了?其實這也是我當初思考很久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營利組織?什麼是非營利組織?當然這有很深入的學術和實務上的討論,在這邊我就不班門弄斧。但要成立一個組織,有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組織能夠「長久經營」,並且「持續發揮存在的價值」。不管怎樣,取得足夠的資源,都是重要的事。

也因此,非營利組織一樣要取得收入,只是它的核心價值,不只是營利,而是更看中它能發揮什麼價值。不管是捐款,或者是提供服務,或者是銷售商品,許多非營利組織如果你把它仔細看一看,其實都有很多近似營利組織的部分。

因此,最接近我理想中的組織架構,應該是類似「社會企業」的概念。透過解決社會問題,來取得合理的收入,並且把服務好客戶、照顧好員工、回饋給社會 … 等這些價值理念,放在組織的最核心。這就是我們當初選擇用公司來經營的理由。

當然除了上面的理想外,也有其他理由啦。因為弄社團法人要開很多會,要弄基金會就要先丟個上千萬給政府,這都可能讓我們這種需要高度彈性的組織,反而被綁手綁腳。所以用公司算是相對可以節省很多行政成本的作法。

另外還有幾個我們決定不做 NPO 的原因:

  1. 我們其實不是什麼弱勢。醫師、藥師、營養師 … 等專業人士,其實這些專業本身就可以取得還不錯的收入。但我們希望這些專業,還可以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
  2. 雖然我們的訂閱集資,感覺起來有捐贈的意味,但它還是一個訂閱行為,我們也為此提供對應的知識服務。我們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知道,你所看到的優質內容,並不是真的免費,而是有人幫你買單了。有點像是「待用麵」的概念,由有心的人出錢,但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讓善捲動更多的善。

如果接下來有朋友,想要做類似有高度公益性質的內容媒體,我還是會建議用社會企業的概念,以公司的方式經營。因為成立一個 NPO,真的是相對複雜也麻煩的事。做內容實在瞬息萬變,能夠節省越多不必要的心思越好。網路世界的工作千變萬化,現在我們的團隊正職已經到 10 人的規模了,我們也持續在尋找更多有效率的協作工具,希望把繁瑣的事務降低,把更多能力聚焦在我們關注的議題上。

 

要燒這麼多錢,你們打算怎麼繼續做下去?

這問題超棒,這也是我們每天在問自己的問題。錢聽起來很俗氣,但錢卻也是我們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重要的燃料。如果沒有資源,我們就不可能請 10 位人才,用全職的心力,去持續提供、追查許多民眾需要的資訊了。

 

如何取得收入?

收入只來自訂閱,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但我們太清楚,誰給你錢,你就會受誰影響的問題。在這兩年來,雖然我們沒有主動去找,但過程中有很多取得資源的機會。包然有人出新台幣八位數要入股、有人說一篇文章置入多少錢、甚至是有人說付多少錢要我們「不要」寫哪篇文章,甚至還有廠商提出每個月付多少錢,希望跟我們保持「溝通的管道」,之後要寫之前可以跟他們溝通一下。但這些做法我們都覺得不太能接受。以下是我們想過比較可接受的方式:

  1. 政府的醫療衛教資訊宣導:如果衛福部的各級單位,願意付費合作的話,我們很樂意協助宣傳各種正確的資訊。
  2. 低相關產業的內容贊助:例如保險業、金融業、建築業 … 等跟我們比較無關,願意在不干涉內容編輯的狀況下,贊助內容製作的話,我們也覺得不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民眾的訂閱支持。因為如果有上述的兩種內容贊助加入,我們還是希望這比率可以控制在1/3以下,這樣我們才不會因此被掐住脖子講不了真話。

 

如何擴大影響?

除了開源以外,如何擴大影響力,也是我們期待的事。接下來我們會:

  1. 免費授權內容給教育機構:讓老師們可以利用這些圖文,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與邏輯能力。
  2. 免費授權內容給醫療人員:讓醫療同業可以透過這些圖文,降低衛教所需的時間,也改善醫病關係。
  3. 免費舉辦給網紅的講座:各類網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希望透過傳播正確知識給他們,也和他們建立關係,更有效減少錯誤資訊被傳播出去的機會。畢竟與其事後打臉,不如事前預防。

 

促進產業正面發展

有些人會說我們是「品牌殺手」,但其實這些品牌如果有受傷的話,都是自己殺死自己的…產品有什麼功效沒什麼功效、有添加什麼沒添加什麼,這應該都是基本要讓民眾知道的事。如果利用這樣的資訊落差,讓民眾買單卻沒有得到應得的東西,那就真的很糟糕。

除了繼續監督打臉一些廠商以外,接下來我們也計劃要更積極協助有心的廠商和專家開發產品 ,讓認同我們理念和堅持的廠商和專家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專業和技術,開發出真的安全、有效、C/P 值合理,並對整個社會有利的產品,用正面的商業力量和不肖廠商競爭。

這條路大概也會很難走。但我們衷心期待,可以找到一群有心的人,一起完成這些工作,為台灣留下更多正面的影響。

 

兩年多了,我自己的心內話

最後,也是我最深的憂慮,其實就是資源不足的問題。兩年多來自己一直貼錢,花上幾乎所有的時間,甚至影響了健康,終究還是希望有一天,這個團隊可以在「沒有我」的狀況下,可以繼續運作下去,甚至是更加成長、茁壯,為台灣發揮更大、更長遠的價值。

很多朋友安慰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也沒什麼好怪自己的。但是眼前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這就是身為負責人的我,最大的失職。我可能是還行的醫師,但應該是不及格的商人。這整個產業會變成這樣,終究是個複雜的經濟問題,需要用經濟的角度解決。

這些日子來,我也時常探尋其他有能力有資源的人,願不願意加入這項工作,如果他能夠堅持這些理念,也能取得足夠的資源,那對整個社會絕對是好事。但很可惜,這畢竟是個太浪漫的夢想。我能這麼幹,其實是我太幸運,因為我是個沒老婆沒小孩的醫師,有個比一般人好的收入,才有辦法燒錢買夢想,但對多數人來說,這實在太奢侈了。

我常常還是會擔心。說真的,我當然可以繼續奉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但現在這個團隊有 10 位夥伴,我不能讓他們處於一個有風險的狀況。運氣差一點,我們擋了這麼多人財路,要是哪天我被人幹掉,這個團隊可能就做不下去了。這樣我一定會很不甘心,這個團隊、還有一直支持我們的朋友們的努力,最終沒能留下些什麼給這個社會,該怎麼辦。

但擔心也沒有用,我還是相信「如果你全心全意要完成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我們這麼長久的堅持,一定會改變些什麼的。

前幾天,有朋友看了我這麼累的狀況,問我:

「如果早知道會賠到這麼多,花這麼多時間,你還會願意做這件事嗎?」

說真的,如果單純看金錢跟時間的付出,我可能會覺得真的太累了,再來一次我真的會不想幹。但這一切終究不只是時間和金錢而已,每次疲憊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回顧這兩年來和許多支持者一起完成的事情,再看看這整個團隊的夥伴,我就覺得,恩,可以讓我再死一次沒問題的。

呼,我這樣的一個人,我們這樣的一個團隊,能活到現在,真是萬幸。討厭我們的朋友們,不好意思,暫時讓你們失望了,我們還真的撐過兩年了。雖然我也不知道我們還能撐多久,最後能完成多少工作,但這些夢想,就是我們的倔強。我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能夠看到這裡的朋友,真的很不簡單。你的閱讀能力應該已經超過台灣 90% 的人了(笑),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夢想,認同我們的工作,請給我們一些支持吧!無論是直接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或是加入我們的工作團隊,或者是幫忙我們分享更多知識出去,我們都非常感謝!台灣缺的不是抱怨,是行動者。接下來的路,我們繼續一起走吧!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