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到底哪個好?關鍵5點讓你秒懂!防曬全攻略41 min read

物理性防曬真的就比較好?化學性防曬可能有什麼問題呢?網路上各種傳言都有。有些把化學性防曬妖魔化到好像什麼毒蛇猛獸一樣,有些對物理性防曬的評價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觀念沒改。今天我們整理了相關文獻,好好跟大家說明物理性防曬跟化學性防曬的差別,以及各自的優缺點。給自己三分鐘的時間,好好理解這個大家日常生活都必須面對的科學問題吧!

 

什麼是物理性防曬?什麼是化學性防曬?兩者有什麼差異?

首先要讓你跌破眼鏡的是:其實「物理性防曬」跟「化學性防曬」這兩個詞,並不精準。一般來說,物理性防曬被認為是物理性防曬劑的顆粒透過反射、散射、折射的能力,來避免皮膚接受紫外線的傷害。而化學性防曬則是化學性防曬劑的成分,透過分子結構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再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藉此降低皮膚傷害。

二戰期間,軍隊就會用獸醫用的凡士林抹厚厚一層當作物理性防曬使用,但實在很不方便。目前市面上的物理性防曬劑最常用的就是二氧化鈦 (TiO2) 跟氧化鋅(ZnO)這兩種,而其他的防曬成分幾乎都是俗稱的化學性防曬劑。

但其實俗稱物理性防曬劑的成分顆粒,同時也具備一點點吸收紫外線再以熱的形式釋放的能力。俗稱化學性防曬劑的顆粒也同時具備一些反射紫外線的能力,畢竟人家還是佔有一點體積的好嗎?所以這樣到底怎麼分?比較精準一點的說法其實是把二氧化鈦跟氧化鋅分為「無機」防曬成分,而把其他防曬劑分為「有機」防曬成分。但實務上,你跟人家講有機、無機的大家也聽不懂,就姑且沿用物理性防曬劑跟化學性防曬劑吧。

很多人聽到「化學性」就想到是「人工的」,但也不是所有化學性防曬一定都要「人工合成」,只是在自然界萃取出的化學性防曬成分通常太弱、或很不穩定,因此難以商品化應用。例如有些植物油脂也有防曬效果,只是真的防曬能力太弱了。因此現在市面上的化學性防曬成分幾乎都必須由人工合成。

 

物理性防曬跟化學性防曬的優缺點比較

1950 年代海灘上的救生員就會把白色糊狀的氧化鋅抹在臉上,但實在太油了,沒人會想這樣走在路上。但二氧化鈦跟氧化鋅被微粒化之後,就大幅降低了油膩感,因此比較普遍被使用。後來又出現了奈米化的二氧化鈦跟氧化鋅,效果更好。一開始有滲入皮膚的安全性疑慮,但後來回顧文獻後被認為應該是安全的,因此核准使用。一般來說二氧化鈦跟氧化鋅是相對惰性的成分,穩定度高,也不太會引起過敏反應。但因為本身是白色粉末,所以擦起來會顯白,比較容易有種厚重感。目前國內防曬產品中的二氧化鈦限量在 25% 以下,氧化鋅則限量在 2-20% 這個範圍。一般物理性防曬對於長波 UVA 的防禦力常會不夠,但現在科技進步,這方面的缺陷也在持續改進中。

市面上常用的化學性防曬的成分就高達數十種,通常比物理性防曬劑透明,用起來感覺比較清爽,多種化學性防曬劑對於長波 UVA 也有不錯的防禦力,但某些成分較不穩定,容易跟皮膚產生刺激,引起過敏。另外化學性防曬劑可能產生滲入皮膚被吸收的問題,確實也有實驗做出可在人體的尿液或血液中檢測出某些化學防曬劑化學性防曬劑,如果滲入皮膚,也可能在皮膚內吸收輻射產生自由基,因此近年來化妝品業界在開發化學性防曬劑時,都把分子結構傾向越做越大,就是為了降低滲入皮膚的風險。

這些化學性的風險雖然確實存在,但有時候可能會被過度放大。例如曾經有傳言某化學性防曬成分會導致男性精蟲活動力下降,但在回顧文獻後,其實並沒有真的這麼危險。目前這類的法規,以 MedPartner 團隊的意見是,比較傾向跟進歐盟,他們認為安全的相對可信任,美國則因為商業力量很強大,因此法規常常比歐盟寬鬆,如果我們兩邊要選一邊學的話,那選歐盟這邊通常比較安全。

為了安全考量,不管是物理性還是化學性防曬劑,世界各國都有「劑量」的上限規定,避免高濃度產生人體危害。

防曬產品是重要的保養必需品,如果還不清楚防曬重要性的,一定要回去看前三篇。但防曬劑也的確可能有潛在的風險,因此國內除了僅含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TiO2, 非奈米化)的防曬產品以外,其餘含有防曬成分的化粧品均屬於「含藥化粧品」,需向衛福部申請許可證後才可以輸入、製造及販賣,民眾可至衛福部網站查詢經許可的產品。不過 2017 年 4 月後,奈米化的二氧化鈦因為安全性相對高,會被列為一般化妝品管理,但如果是「噴霧劑型」的奈米化二氧化鈦,就還是算「含藥化粧品」噢!因為潛在的吸入風險仍然沒辦法被排除。

目前國內共有 49 種合法的防曬成分,分別都有規定濃度上限,在這樣的濃度下使用,安全性一般來說無虞。但依據不同的膚質,還是可以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

但物理性防曬劑跟化學性防曬劑,並不是沒有交集的楚河漢界。在一些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劑配方混用的狀況下,可以在防曬功能上產生彼此「加成」效果,某些化學性防曬劑也會因為添加了物理性防曬劑而變得穩定,因此市面上多數的產品都是混合兩類的防曬劑使用,試圖在兩者的優缺點中找到平衡。但也不是大家隨便都可以混用的,有些防曬劑成份彼此就會打架,反而會變得更不穩定。因此防曬劑的配方,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啊!

 

講這麼多,我到底應該挑物理性防曬?化學性防曬?還是混合型防曬?

施主,這個問題,多數狀況下還是要問問你自己啊!我們在這邊做個比較,給大家參考。但如果皮膚特別敏感,或有皮膚疾病的患者,在選用防曬時建議可以諮詢您的醫生喔!

一般來說,物理性防曬劑對於長波 UVA 的防護力比較弱。而多種化學性防曬劑對長波 UVA 都有不錯的防護力。但實際的防曬能力,要考量防曬產品的「整體配方」,最客觀的方式就是參考產品的防曬能力檢驗報告,或者公正的第三方檢驗報告。

安全性部分:物理性防曬的安全性跟穩定性都很高。某些化學性防曬可能有滲入皮膚吸收的風險,或是過敏刺激的風險,因此在異位性皮膚炎或幼兒通常建議避免化學性防曬,但一般成人相對比較不用擔心,如果真的產生刺激過敏,再換掉就是。

使用質感上,通常物理性防曬的顆粒會需要比較油的配方讓它分佈平均,所以常會感覺比較油膩,另外就是白色的粉末可能讓皮膚顯白,或是流白汗的情形。而化學性防曬劑就比較容易做成較清爽的劑型。但市面上多數產品都是混合型。

因此如果你是皮膚穩定,但不希望擦了顯白或油膩的朋友,選擇配方穩定的化學性防曬是合理的。但如果是兩歲以下的幼兒,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容易過敏不確定化學性防曬的風險是否能夠承受的朋友,就可以考慮選擇物理性防曬。但如果是酒糟的朋友,則不一定使用哪一種比較好,因為酒糟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疾病,在不同的病程中,適合的產品可能就不一樣,請務必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喔!

 

 

最後要補充一點,坊間有謠言說「物理性防曬可立即有效,化學性防曬必須提早30分鐘使用才有效」,這是大錯特錯的說法。不管物理性還是化學性,都可以立即產生防曬效果。如果要提早擦,為的只是避免「分布不均」的問題,這也是一些機構會建議大家提早一些擦防曬的主要理由。事實上在擦完防曬產品,等到基劑的成分蒸發或揮發差不多時,防曬成分就已經附著在臉上,就可以出門了,沒有非要等多少分鐘。如果不夠清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看完這篇,希望能讓大家更清楚如何正確理解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的選擇,預祝大家夏日防曬大作戰成功(握拳)!

 

Reference

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資料(邱品齊醫師提供)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

食品藥物管理署防曬成分列表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