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洗手染細菌變爛臉?專家完整分析新聞真相!1 min read

最近網上瘋傳一則駭人的新聞報導,報導大致是這樣說的:「一名女子因工作到香港與台灣旅行的期間,用公廁的洗手乳洗手,回國後臉部首先紅腫,接著出現血瘡 ,就醫後被證實感染食肉菌,臉部還因為遭細菌啃食出現坑洞。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使用了公共場所給皂機被污染的洗手乳造成的。」但這新聞講的是真的嗎?

這則新聞刊出之後,引起了許多恐慌。我們也收到不少讀者來訊詢問,是不是直接用清水洗就好?是不是以後需要自己帶洗手乳?現在就讓 MedPartner 為你完整查證,釐清事實的真相吧!

重點整理:

  1. 女子爛臉的原因不明,目前沒有直接證據指出,她是因為使用了公廁洗手乳而感染。
  2. 公廁給皂機可能因為維護不當、未確實清洗晾乾後就充填而遭細菌污染。
  3. 洗手後確實擦乾,理論上不必過度擔心遭含菌洗手乳感染。
  4. 千萬不要因為洗手乳被污染而避不洗手,或拒絕使用洗手乳,這反而是讓自己更容易被感染。

 

真是在公廁洗手導致臉爛嗎?看看原始的報導吧!

我們發現這則報導最初的來源是每日郵報(Daily Mail)在今年(2019) 1/4 與 2/21 刊出的兩篇報導。1/4 的報導主要是描述女子的病情發展和就醫紀錄,2/20 的報導則是根據清潔專家的說法認定女子致病的病源是被污染的公廁給皂機。

DailyMail 0104新聞截圖
DailyMail在 2019/1/4 的報導
DailyMail 0221新聞截圖
DailyMail在 2019/2/21的報導

當事人 Rachel Star Withers 是一名美國的特技演員,因在 YouTube 上分享思覺失調症的個人經驗,在 2017 年 9 月受邀至台灣與香港巡迴演講。返回美國後 Rachel 發現胸前不定時出現短暫紅腫、並且持續感到疲累與噁心,最後導致體重急遽下降。接著她臉上出現會疼痛腫脹的瘡,但就醫後被診斷為囊腫性青春痘。Rachel 的病症一直沒有好轉,隔年春季她全身性皮膚出現過敏反應,服用抑制過敏的藥物,但情況仍持續變糟。2018 年 9 月 Rachel 臉部的瘡開始流血,在 10 月感染科持續投以抗生素點滴後,病情終於獲得控制。2019/1/4 的報導中指出醫師並未定義 Rachel 實際感染的病原是什麼,也並不清楚她是怎麼感染這些細菌的。但醫師認為病原不是美國本土常見的細菌,根據發病時間推測她可能是在亞洲被感染的。

然而每日郵報在 2/21 報導內容竟然變成「醫師確診 Rachel 感染產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而清潔專家 Ralitsa Prodanova 在知道這則報導後,向澳洲民眾發出警告,她認為 Rachel 的感染是因為使用了公共場所的給皂機,並建議民眾外出時攜帶自己的洗手乳,以避免感染產酸克雷伯氏菌。

我們實際查證之後,發現 2/21 的這份報導確實大有問題,至少有底下兩大疑點:

  1. 每日郵報本身報導內容不一,從不確定 Rachel 的病原,到明確指出她感染產酸克雷伯氏菌。
  2. 這位專家的警告僅根據給皂機因為鄰近廁所,所以認為表面較易附著致病微生物。他在沒有任何檢驗結果的狀況下,直接認定 Rachel 因為使用了被產酸克雷伯氏菌污染的公廁給皂機而生病,這因果關係的推論相當有問題。

但在看了國內的相關報導後,我們不禁懷疑記者們是否忘記查證工作了?

 

台灣媒體怎麼報導公廁洗手乳事件的?全都一起抄錯嗎?

公廁洗手乳細菌汙染-國內新聞截圖

整理完所有的線索後,我們也比對了有報導這個新聞的台灣媒體們,到底分別怎麼報導這則新聞的。結果,我們發現各家媒體幾乎同時報導了這則錯誤的新聞,而且還一起寫錯。這位 Rachel 不僅未曾在2019 年 1 月份到台灣或香港,而且她去年就已經發生了血瘡。

我們不禁好奇,國內媒體朋友們的報導,是因為都引述了同樣的資料來源,所以才一起寫錯嗎?說好的事實查核呢?美的好朋友在這裡也想跟各位讀者朋友說,雖然我們都早就知道,許多新聞媒體不會仔細做查證,看到吸睛的主題就直接報導,所以再一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看到就直接信了啊!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是會擔心:如果我在台灣的公廁用洗手乳,會不會出事情啊?關於這點,我們也做了一些研究。

 

台灣公廁洗手乳生菌數有超標嗎?

有許多朋友看了此報導後,很擔心台灣公廁的洗手乳是否有被污染。我們回顧過去的報導發現,2013年曾有媒體抽驗 20 幾個公共場所的公廁洗手乳,指出半數含菌,台中高鐵站女廁的洗手乳生菌數高達 3300 萬,超標 3.2 萬倍[3]。

但這個報導同樣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台灣根本沒有針對公廁洗手乳的生菌數訂定標準。該媒體所謂的超標,是超過前衛生署公告的「化粧品中微生物容許量基準」。

然而,這個標準是用來規範「未開封」的化粧品。拿未開封化妝品的標準,來説已開封並被多人使用的公廁洗手乳生菌數超標,是不太合理的解讀方式。如果是同樣的標準檢視,可能許多你家裡的化妝品也會超標。

為什麼公廁洗手乳會被驗出含很高的生菌數呢?這可能因為公共給皂機位於廁所環境潮濕,加上每天大量民眾使用,給皂機若沒有被妥善維護清潔的話,確實有可能被污染的疑慮。另外大部分公共場所採用填充式洗手乳,如果給皂機已被污染,細菌會在給皂機內生成生物膜,沒有清洗、晾乾容器就進行補充,只會讓給皂機變成細菌的溫床。

但大家要因此就不用公廁的洗手乳了嗎?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思考到底哪個環節才是洗手最重要的部分

 

含菌的洗手乳越洗越髒?確實洗手擦乾,就不用太過擔心

公廁洗手_總整理

相信有朋友難免還是會擔心,「那我使用含有細菌的洗手乳,會不會反而越洗越髒呢?」

其實在洗手的過程中,「洗手乳」或者相關的清潔產品,並不是除去細菌或病毒的最主要關鍵,反而是個輔助。重點在於洗手的過程中,透過物理性的搓洗,將細菌或病毒量有效降低。

而洗手乳的作用,主要是其中的界面活性劑成分,會促進水與污垢中的油脂發生乳化反應,進而去除污垢中的病菌。另外洗手步驟中的搓揉,也有助於去除皮膚汙垢與微生物。藉由乳化反應和物理性的搓洗,共同達到去除病菌的功效。

所以比起有沒有用洗手乳,更值得注意的反而是有沒有落實「濕、搓、沖、捧、擦」的洗手步驟,以及洗手後有沒有徹底擦乾。若是沒擦乾淨,沾染了環境中的病菌,才是真的會讓你越洗越髒。因此只要以正確的洗手方式來洗手,是不用過度擔心洗手乳中的細菌殘留在手上。

整體而言,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是有效且便利的預防感染方式,經濟上也不會有太大的負擔。與其因為恐懼洗手乳被污染而避免使用、甚至拒絕洗手,不如用正確的方式好好洗手,才能真的降低自己與身邊親人的感染風險喔!

看到這,有沒有覺得自己上了一堂媒體識讀與洗手清潔的時事課呢?快把這些正確知識分享給身邊的親友,讓大家知道公廁洗手染細菌變爛臉這則新聞的真相。也請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我們有能力做出更多有意義的調查報導,扭轉媒體的亂象,一起幫助更多人吧!

 

引用文獻列表

  1. DailyMail 2019 Woman whose face was ‘eaten away’ by mystery sores that doctors dismissed as ‘acne’ was isolated in hospital amid fears she had the PLAGUE
  2. DailyMail 2019 Woman, 33, contracts deadly flesh eating ‘zombie’ bacteria on her face after simply washing her hands using a public soap dispenser
  3. 蘋果日報 2013 公廁洗手乳含菌 超標3.2萬倍
  4. 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3 搭配正確洗手方式可有效減少手部細菌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