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A的功效有哪些?如何正確補充?專家圖文完整說明3 min read

維生素A ,又稱為維他命A ,和維生素D 、維生素E 跟維生素K ,都同屬於脂溶性的維生素,這個在國中的健康教育大家都學過。今天我們要好好來深入討論維生素A 的相關問題。在台灣的保健品市場上,你很難看到主打維生素A 的產品,如果含有維生素A 的產品,通常其中維生素A 的角色也僅是複方成分中的一分子。維生素A 的討論度雖然不像維他命D 或鈣片那麽的熱門,不過可別因此而小瞧了它喔,身體缺了它可是會出大問題的!在這篇文章裡, MedPartner 團隊的營養師和醫師將會完整讓你知道維生素A 有什麼樣的生理機能?缺乏時會出現什麼問題?並提醒你日常飲食該從哪些食物攝取,再附贈購買相關保健品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重點。在正式的文章開始前,我們先把重點整理在這。

 

維生素A知識重點整理

  • 維生素A 有兩種類型:動物來源的維生素A ,與來自植物的三種類胡蘿蔔素
  • 在台灣人的正常飲食下,多數人不太會缺乏維生素A ,反而要注意過量的問題
  • 魚肝油與內臟類食物富含維生素A ,特別是肝,注意別吃太多
  • 魚肝油補充的是維生素A ;魚油則是補充 EPA 和 DHA ,兩個是不一樣的喔
  • 有些魚肝油產品甜甜的很好吃,小朋友不小心會吃太多,家長一定要注意!
  • 維生素A 攝取過多會有出現症狀;但 beta-胡蘿蔔素不會
  • beta-胡蘿蔔素和葉黃素不要一起吃,會干擾彼此的吸收
  • 準備懷孕與孕婦不用特別補充維生素A ,以免影響胎兒生長發育,但懷孕第三期可以稍微增加攝取

 

維生素A是什麼?對身體有什麼功效?

維生素A (又稱維他命A )是脂溶性的維生素,得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消化與吸收。維生素A 也不是單一種成分,其實是視網醇( retinol )、視網醛( retinal )、視網酸( retinoic acid )與視網酯( retinyl ester )的總稱。這樣講大家可能覺得很陌生,舉個例子,其中的視網酸,更常見的名稱是維生素A酸,也就是俗稱的 A酸,無論是口服或外用,都是一種對青春痘有療效的藥物呢!

不管你吃的是哪種形式的維生素A ,它們都會先轉換成視網醇,以酯化的形式儲存在肝臟裡面,要用的時候再釋放出來,並依需要轉換成視網醛與視網酸等發揮生理功能的型態。當飲食攝取充足時,全身有 90% 以上的維生素A 被儲存在肝裡,除非一個人飲食長期攝取不足,否則不太容易看到維生素A 的缺乏。此外,一般動物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A 大多是酯化型態的視網酯,不過進食的同時,也會少量吃到視網醛與視網酸( Ref. 3 )。

維生素A 能幫助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上皮粘膜的完整生殖胚胎發展生長免疫功能。由於有些維生素A 的功效已經有相當完整的證據支持,因此有添加維生素A 的一般食品,可以合法標示以下文字,「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維生素A缺乏

一般能從抽血檢驗視網醇類胡蘿蔔素的濃度,來評估維他命A 是否缺乏。不過,當在評估邊際維生素A 狀態時,就會遇到限制了。因為在肝臟的維生素A 耗盡之前,這個濃度是不會掉下來的。所以即使你抽血檢測看起來視網醇與類胡蘿蔔素的濃度不低,也沒辦法確認你肝臟內儲存的維生素A 足夠,只能證明肝臟內的維生素A 還沒用完而已。

那肝臟維他命A 的儲量要怎麼得知呢?臨床上可以用劑量反應來做間接的測量。比較給予口服維他命A 前後血中視網醇的濃度變化,如果給予後,血中視網醇濃度增加超過 20% 的話,那就代表維他命A 缺乏。臨床應用上,血中視網醇濃度,就足以代表顯著的缺乏。

視網醇濃度低於 0.7 mmol/L ( or 20 mcg/dL )代表維他命A 缺乏,但在某些人, 0.7-1.05 mmol/L  就可能鄰近缺乏了。在某些研究,血中某些前維他命A 的類胡蘿蔔素濃度較高,與較低的健康風險有關,不過研究並沒有證實其中的因果。

 

維生素A缺乏會有哪些症狀?

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 缺乏的問題發生。但在發展中國家,就比較容易出現,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人們難以攝取富含維生素A 的食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世界有 1.9 億學齡前兒童和 1 千 9 百多萬位懷孕女性血中視網醇濃度低於 0.7 mmol/L 。

那真的缺乏維生素A 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夜盲症、乾眼症、皮膚乾燥、掉髮或容易感染…等,都是缺乏維生素A 可能引起的症狀。

 

維生素A的建議攝取量

衛生福利部有針對各種營養素提供建議,下表是摘自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的維他命A 建議攝取量與上限攝取量。表中的 RE ( Retinol Equivalent ,視網醇當量)是用來表示維他命A 劑量的單位,不同形式的維生素A 都能換算成 RE 。(換算關係:1 微克 RE = 1 微克視網醇 = 6 微克 Beta-胡蘿蔔素。)

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從表格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懷孕初期及中期,並不需要增加維生素A 的攝取。但在懷孕的第三期,以及哺乳期間,就可以考慮多吃一點含維生素A 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品囉。

 

維生素A如何從食物中攝取?

人類飲食中有兩種形式的維生素A ,分別是維生素A前維生素A 。維生素A 主要來自動物食物,如乳製品、魚與肉類,其中肝的含量特別多。前維生素A 指的 beta-胡蘿蔔素、 alpha-胡蘿蔔素beta-隱黃素( cryptoxanthin ),它們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橘色與黃色的蔬菜、番茄、水果與一些植物油等食物,能在小腸細胞或是肝臟裡換成維生素A。

前維生素A 與維生素A 的轉換
化學結構來源:Ref. 3 & Wikipedia Vitamin A

能轉換成維生素A 的類胡蘿蔔素,只有 alpha-胡蘿蔔素、 beta-胡蘿蔔素與 beta-隱黃素這三種。其他像是茄紅素、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等類胡蘿蔔素,並無法轉換成維生素A 。其中,最常見的是 beta-胡蘿蔔素,理由是它比較超值,一個分子能轉換成兩個分子的視網醇(上圖),而 beta-隱黃素這個成分在保健品市場上常是以別的功效推廣,而且原料的價格也比 beta-胡蘿蔔素貴多了,拿來當做維生素A 補充就太不符合成本效益啦。

 

食物維生素A的含量

下表列出一些富含維生素A 的食物,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內臟類食物的含量都頗驚人,一般食用量下就能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因此在你下次去買鹽酥雞時,夾內臟類要客氣一點;到麵攤或是傳統小吃店不要每次都講「老闆,來碗下水湯!」,吃太多維生素A 也沒有必要啦~

 

維生素A保健品怎麼挑?吃過量會怎麼樣?

在台灣,單方維生素A 補充品,或者說單純只含維生素A 的營養補充品,其實是相對少見的類型,我們比較容易在複方產品看到維生素A 的蹤跡。但大家要注意的是,在挑選維生素A 保健品時,確認產品所含有的是維生素A 呢,或 beta-胡蘿蔔素是很重要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維生素A 攝取過多會產生毒性,但 beta-胡蘿蔔素不會,因此在選擇這類產品的時候就得特別注意裡面用的是維生素A 還是 Beta-胡蘿蔔素,判斷方法很簡單,請直接翻到背後去看食物成分表吧!

另外要提醒的是,魚肝油和魚油,是不一樣的東西!!!在此要把魚肝油要特別拿出來提醒一下,它和魚油的名字只差一個字,很容易被誤以為是魚油。魚肝油補充的是維生素A 魚油則是補充 EPA 和 DHA。有些做給兒童吃的魚肝油產品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好吃就一個接著一個給吃下肚,為了避免維生素A 攝取過量,請別讓孩子可輕易拿到魚肝油喔!

 

避免同時補充 beta-胡蘿蔔素與葉黃素

類胡蘿蔔素和葉黃素有相同的吸收路徑,一起吃的時候會彼此競爭吸收,因此在服用的時候請避免同時補充這兩種補充品。

 

維生素A攝取過量會有什麼問題?

對於維生素A ,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避免過量。維生素A 是脂溶性的關係,能被大量貯存在肝臟裡,只要一直吃它就能持續堆積。雖然過量的維生素A 有明顯的毒性(維生素A 過多症, hypervitaminosis ),不過大量的 beta-胡蘿蔔素與其他前維生素A 的類胡蘿蔔素並不會引起一些主要的副作用( Ref. 4 )。

不管是一次攝取相當大量或是長期攝取大量的維生素A 都可能引起中毒的症狀,過去曾有去北極冒險的探險家,吃了北極熊的肝臟後很快就出現維生素A 中毒。長期過量攝取維生素A 可能會引起顱內壓力增加、頭暈、噁心、頭痛、肌膚刺激、骨骼與關節疼痛、昏迷,甚至是死亡。

 

維生素A補充劑量與副作用

究竟要吃多少維生素A 才會出現副作用呢? 分有一次極大量服用,與長期大量服用兩種情形( Ref. 2 )。一次服用超過 200,000 RE ,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 噁心
  • 嘔吐
  • 眩暈
  • 視力模糊

長期每天服用超過 10,000 RE ,可能會引起以下症狀:

  • 骨骼變薄
  • 肝損傷
  • 頭痛
  • 腹瀉
  • 噁心
  • 肌膚刺激
  • 關節與骨骼疼痛
  • 新生兒出生缺陷

 

傷肝

飲食攝取過多維生素A ,可能導致中毒,但這比較容易發生在服用維生素A 補充品或類維生素A 藥物的時候。當人們攝取過多的維生素A 後,停止服用後一段時間後體內的存量就會慢慢的降下來,但服用期間便可能導致肝的損傷( Ref. 5 )。

 

骨質疏鬆症

觀察性研究發現每天攝取超過 1,500 RE 的維生素A ,可能讓骨密度減少,產生骨質疏鬆並且增加骨折的風險。有研究發現血中視網醇的濃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增加髖骨骨折的風險,並且建議儘量選擇 beta-胡蘿蔔素的形式補充( Ref. 6 )。

 

先天出生的缺陷

總維生素A 攝取量超過 3,000 RE 與某些合成的 retinoids 可能導致先天性出生缺陷,包含眼睛、頭蓋骨、肺或心臟的畸形。打算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女性應該避免服用過多的維生素A 補充品

 

beta-胡蘿蔔素吃太多會怎麼樣?

beta-胡蘿蔔素吃太多並不會出現維生素A 過量的症狀,真要說有什麼的話就是皮膚會變得比較橘黃,這情形類似吃太多葉黃素,撇開生理作用不說,它們都是色素呀。但不要真的認為不會引起維生素A 過量的問題就毫不在意的補充 beta-胡蘿蔔素,不管是什麼營養素,適量攝取就好。

 

維生素A吃太多會致癌?真的假的?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新聞說某某食物、營養素或某成分吃多「恐致癌」,維生素A 也是聽說可能致癌的候選人之一,但事情真是這樣子嗎?

以下有三個維生素A 與肺癌風險關係的大型研究,讓我們分別來檢視一下。研究的內容比較複雜,沒興趣的人可以略過,直接看粗體字的結論

  1. 胡蘿蔔素與視網醇功效試驗( Carotene and Retinol Efficacy Trial , CARET )以 18,314 位吸菸與戒煙者為對象,當中有部分男性的工作會接觸石棉,四年的追蹤期間每天補充 30 毫克的 beta-胡蘿蔔素和 25,000 IU ( 7500 RE )的維生素A ( Ref. 7 )。
  2. alpha-生育醇、 beta-胡蘿蔔素癌症預防研究( ATBC study )追蹤 29,133 位男性吸菸者 5-8 年,他們每天補充 50 毫克的 alpha-生育醇(維生素E 的一種)、 20 毫克 beta-胡蘿蔔素,或 50 毫克的 alpha-生育醇加 20 毫克 beta-胡蘿蔔素,或安慰劑( Ref. 8 )。
  3. 醫師健康研究(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追蹤 22,071 位男醫師 12 年,每天補充 325 毫克的阿司匹靈 + 50 毫克的 beta-胡蘿蔔素、 50 毫克的 beta-胡蘿蔔素 + 阿司匹靈安慰劑、 325 毫克的阿司匹靈 + beta-胡蘿蔔素安慰劑,或兩種都是安慰劑( Ref. 9 )。

這三個研究的維生素A 或 beta-胡蘿蔔素的補充劑量都相當的高,補充超高劑量並沒有辦法預防肺癌的風險,反而在 CARET 與 ATBC 的結果中發現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A 或 beta-胡蘿蔔素會顯著增加肺癌的罹患風險。至於第三個醫師研究, beta-胡蘿蔔素的補充並不會顯著增加肺癌的罹患風險,這可能和這群人裡面僅有 11% 是抽煙或戒煙者有關

至於前列腺癌的結果就不是那麼的一致。在 CARET 裡,比起沒有補充 beta-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 的人,每天補充的受試者非侵襲性前列腺癌的罹患風險較低。但在 ATBC 研究裡,研究一開始血中 beta-胡蘿蔔素與視網醇濃度與 beta-胡蘿蔔素的補充對存活率沒有顯著的差異。從 CARET 與 ATBC 結果可以知道補充高劑量的 beta-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對正在吸菸、已經戒煙或接觸石棉的人有害,對於一般人來說則不確定,得要有更多研究才能知道啦。

此外,有研究發現男性血中視網醇濃度最高的人,發展成前列腺癌的風險會比濃度最低者要多 20% ( Ref. 10 )。

看到這,你需要知道的是,超大量的維生素A 攝取,可能會導致某些癌症發生率增加。但再參照一下上面提供的食物中維生素A 含量的對照,你應該能明白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們每日維生素A 的攝取量其實和研究裡的差距頗大,除非故意,不然真的不太容易天天都吃這麼多維生素A 呀!還是老話一句,吃適量就好了。

 

維生素A與藥物的交互作用

以下藥物可能會與維生素A 發生交互作用,在補充時要特別注意,補充前也記得與醫師討論過。

抗凝血藥物

服用抗凝血藥物時,也補充維生素A 的話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貝沙羅汀( bexarotene )

外用這類抗癌藥物時,服用維生素A 會增加藥物副作用發生的風險,如皮膚乾癢。

有肝毒性的藥物

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A 可能導致肝損傷,如果再結合其他會導致肝損傷藥物的話,就可能增加肝疾病的風險。

影響脂質消化的藥物

減肥藥 orlistat (如:羅氏纖和康孅伴)與降膽固醇藥物 – cholestyramine (如: Questran 、 LoCholest 和 Prevalite ) 能減少維他命A 與其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如果某一餐裡有較多食物含有維生素A 或前維生素A ,那麼建議這一餐就不要服用這類藥物。

類維生素A藥物

服用這類藥物的時候,就別補充一般的維生素A 了,這可能使得血中維生素A 的濃度過高。

補充維生素A的注意事項如果要給個最簡單的結論,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其實每天吃適量的蔬菜與水果,遇到內臟類食物要小量吃,這樣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 的需求了。

 

Reference

  1. NIH –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 Vitamin A
  2. Mayo Clinic – Vitamin A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Panel on Micronutrients.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A, Vitamin K, Arsenic, Boron, Chromium, Copper, Iodine, Iron, Manganese, Molybdenum, Nickel, Silicon, Vanadium, and Zin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01. 4, Vitamin A.
  4. Grune, T., Lietz, G., Palou, A., Ross, A. C., Stahl, W., Tang, G., … & Biesalski, H. K. (2010). β-Carotene Is an Important Vitamin A Source for Humans–3.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40(12), 2268S-2285S.
  5. Geubel, A., De Galocsy, C., Alves, N., Rahier, J., & Dive, C. (1991). Liver damage caused by therapeutic vitamin A administration: estimate of dose-related toxicity in 41 cases. Gastroenterology, 100(6), 1701-1709.
  6. Wu, A. M., Huang, C. Q., Lin, Z. K., Tian, N. F., Ni, W. F., Wang, X. Y., … & Chi, Y. L.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A and Risk of Fractur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9(9), 2032-2039.
  7. Omenn, G. S., Goodman, G. E., Thornquist, M. D., Balmes, J., Cullen, M. R., Glass, A., … & Barnhart, S. (1996).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beta carotene and vitamin A on lung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4(18), 1150-1155.
  8. Alpha-Tocopherol Beta Carotene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Group. (1994). The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beta carotene o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in male smoker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15), 1029-1035.
  9. Hennekens, C. H., Buring, J. E., Manson, J. E., Stampfer, M., Rosner, B., Cook, N. R., … & Willett, W. (1996). Lack of effect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with beta carotene on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t neoplasm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4(18), 1145-1149.
  10. Mondul, A. M., Watters, J. L., Männistö, S., Weinstein, S. J., Snyder, K., Virtamo, J., & Albanes, D. (2011). Serum retinol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73(7), 813-821.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